美国动画片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商业经验

符合市场需求 不是单纯的教育人 而且不止是孩子喜欢看 还要生产出大人们也喜欢看的题材 大众化


第一层次是内容播映市场,即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,比如传统电视台、移动电视、网络视频、LCD多媒体屏、手机动画……

第二层次是直接商品市场,即直接取材于动画片本身的图书、音像制品、彩铃等市场;

第三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衍生商品市场,即通过卡通形象授权的衍生产品,也就是常说的“商品化”或者“品牌授权”业务,包括服装、鞋帽、文具、玩具、饮料、食品、儿童用品等等,比如国内的“虹猫蓝兔”。其主要特点是商品的形状千姿百态,但是商品上都使用了动画片中的卡通角色形象。这样的动画片,以卡通人物的角色形象和个性塑造为中心,目的在于塑造卡通形象品牌。这都属于图一中所示的“1:卡通形象授权商品”范畴。

对于中国动漫产业而言,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产业模型,即通过动画片塑造卡通品牌形象,然后开展卡通品牌形象的授权业务,收取许可使用费。但是,为什么业界还普遍认为“中国动漫产业脱节”呢?问题又出在哪里?

其实,这代表着动画片中一种很重要的商业模式。但与“1:卡通形象授权商品”的主要区别在于,“2:道具形象开发商品”的商品形状是以动画片中的道具形象为原型而开发生产,主要以玩具为主,形状基本不变。例如,动画片《四驱兄弟》热播而狂销的四驱车系列,《铁胆火车侠》的火车玩具系列,《变形金刚》中的各种变形车玩具,近期播映的《星际飙车王》中的车玩具……这都是以道具形象为原型而开发的衍生商品。这样的动画片,以道具商品(玩具为主)的推广为中心,卡通人物与故事剧情着重围绕道具形象而展开。换句话说,这样的动画片就等于是玩具的“软性”广告片。


除了播映,出版物是A类型动画片商品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但是,此类动画片的热播并不能说明出版物一定能热销。这之间不是正向对应的关系。例如《中华小子》、《神厨小富贵》,这两部动画片播映的密度很强,收视率也很不错,但是,据出版商的实际销售数据来看,所改编的同名图书销售不佳,均未超出10万套,库存积压较多,出版商是亏本的,与原来出版授权的预期值有较大差距。

“品牌”导向的B类型动画片,是塑造新的卡通形象,并倡导一种新的卡通文化,期望去改变大众,因此,努力的重点是通过动画片的“广而告之”,提高“知名度”,最终引导、促动大众的潜在消费欲望……但是,这就需要非常多的“广告”资源和持久的时间,去“营销大众”!而且,品牌是需要产品作为载体的,没有特色的产品支撑,品牌是很难立起来的。如今,国内许多原创的卡通形象授权,几近“饥不择食”,只要有企业愿意接受形象授权,哪还去讲究什么“产品的特色”……另外,不少国内动画片,缺乏起码的“卡通形象品牌规划”,卡通形象本身就不怎么讨人喜欢,又缺乏个性,品牌力无从谈起,再加上缺乏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化, “品牌”之路何其漫长!
除了电视台所制作的A类动画片,明显偏重于第一层次的商品市场之外,虽然动画公司和玩具厂商所制作的B、C类动画片,同样偏重于第三层次的“衍生产品”市场,但是通过上述分析知道,其商业策略和投资回收的路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,背后的商业思维模式和市场逻辑有着太大的不同……这似乎就是所谓“中国动漫产业脱节”的症结所在。因为A类型的动画片,其“衍生产品”普遍不行,也就是“脱节”的;B类型的动画片,其“衍生产品”的开发难度非常大,成功系数很低,也可以说是“脱节”的;只有C类型的动画片不“脱节”,因为其投资主体本身就是衍生产品厂商。


资本融合、商品权分切是出路

通过上述对于中国近几年一批动画片的归类分析,可以发现:不同投资主体所制作的动画片,价值取向和商业策略是明显不同的。目前,A类型和C类型的动画片尚属可行之外,制作数量最多的B类型动画片,盈利能力是最弱的,其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最小的,“举步维艰”是其真实写照。

由此可见,只有B类和C类动画片的投资主体携手起来,通过以合资、参股或者卡通形象商品权按照行业(比如出版、玩具、食品、服装等)进行分切等多种形式的资本融合和资源整合,在同一部动画片上实现不同投资主体各自的商业目标(即商品权分切),才是中国原创动画片产业最有投资效率的出路之一,也才有可能诞生建立在特色产品基础之上的、可持续发展的卡通品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