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健康产业有没有什么好的商机,想买或者代理?

大健康产业,可以说是一个稍纵即逝的产业,目前处于起始阶段的中期,应该再有个3~5年就整体产业定型了。目前大健康产业共分为十三个大类。需要在十三个大类里找准自己的定位。特别是对保健产业里不要去轻易的相信之前有所谓经验的人,因为整体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毫无可借鉴性。

在整个大健康产业里,要想选择,最好的入口是与国有企业合作,比较稳妥一点。

国内外保健品行业发展分析?
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16-2021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》显示, 2013年我国保健品行业的总产值是1624.41亿元,而国内保健品企业的销售收入则为1579.36亿元。2014年,中国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,同比增长12%。据统计,保健品行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%-15%,销售额从2600亿元扩张到4000亿元。再加上同期国内保健品出口金额:15.37亿元,进口金额:10.82亿元两组数据,可以推算出2015年国内保健品消费市场规模大概有2198.53亿元,相较2014年,同期增长39.8%。

  相较美国和澳洲,国内的保健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。2014年,国内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为902亿元。比较人均消费水平,美国和澳洲分别为56美元和41.6美元,而国内市场仅为11.4美元。根据Bain预测,行业规模有望在未来4年保持8%的年均增速,至2018年达到1263亿元的规模。

  对比海外市场,国内保健品的审核和牌照壁垒更高。安利持有国内唯一的全国直销牌照,2013年国内销售额近 300亿元,占据绝对优势。本土品牌在竞争中总体处于弱势,根据Euromonitor数据,2010年前5大国内厂商合计销售额尚不及安利一家。但藉由深度分销,内资品牌汤臣倍健在07-14年的7年中将收入水平由6685万元扩张25.5倍至17.05亿元, 显示内资品牌缺乏强势企业,行业格局亦尚未定型。

  尽管中国保健品空间巨大且缺乏强力竞争者,线下渠道的审批壁垒导致国内市场的进入难度依然很高。根据专家调研,为获取CFDA“蓝帽子”,海外品牌平均需要为每个SKU支付50-100万的成本,且审批时长高达1-2年。因此目前包括GNC、NBTY在内的海外品牌在国内基本藉由食品类的灰色渠道进行销售,对药店等专业渠道的覆盖受限。

CC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