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女子化装工具叫什么

化妆工具对每个女孩子来说都不陌生,随着时代的发展,各式各样的化妆工具日新月异、层出不穷。“女为悦己者容”是自古流传的一句话,可见中国古代的女子及非常注重自己的妆容了,那么,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都会放着哪些宝贝呢?
一、黛眉开娇——眉笔
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,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,妇女用柳枝烧焦
后涂在眉毛上。眉笔在古代又名“黛”,黛是一种黑色矿物,也称“石黛”,历史也颇悠久。除了石黛,还有铜黛、青雀头黛和螺子黛。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。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,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。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,出产于波斯国。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,所以也被称为“石墨”,或称“画眉墨”。元代之后,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,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,至明清也如此。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,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,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。画眉材料,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,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二、芳泽可亲——妆粉
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。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米粉和铅
粉。铅粉又叫“铅华”,俗称“胡粉” 。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,使皮肤保持光洁。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,在《齐民要术》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。制粉方法: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,使其沉淀,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“粉英”,然后放在日中曝晒,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。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,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,直到唐宋时期,人们制作米粉,仍然采用这种方法。和米粉相比,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。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,所谓铅粉,实际上包含了铅、锡、铝、锌等各种化学元素,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,所以多呈糊状。自汉代以后,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。
近半个世纪以来,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,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,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,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。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,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,有圆形、方形、四边形、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,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、兰花以及荷花纹样。
三、朱唇一点——口红
红色染料从商朝就有了 。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记载:先制香酒,以丁香、藿香两种香料,拣上好的新收的、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,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,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。浸透到期后,取出棉花和香料,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,旺火大烧,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,数滚之后,撤火微煎。此时慢慢掺入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,并以青油调入,搅拌均匀,灭火后,待其自然冷却,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,香气蕴藉,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。
四、姹紫嫣红话胭脂
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状品。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,如“焉支”、“烟支”、“鲜支”、“燕支”、“燕脂”、“阏氏”等等。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。所谓“胭脂”实际上是一种名叫“红蓝”的花朵,它的花瓣中含有红、黄两种色素,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,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,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。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(辛追)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,除有发绺、梳子和香粉外、还发现有胭脂。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:绵胭脂和金花胭脂。绵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胭脂。以丝绵卷成圆条浸染红蓝花汁而成,妇女用以敷面或注唇。金花胭脂是一种薄片胭脂,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。使用时稍蘸唾使之溶化,即可涂抹面颊或注点嘴唇。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,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、猪胰等物,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,由此,燕支被写成“胭脂”,“脂”有了真正的意义。
古代胭脂的原料有很多种,除了红蓝花外,还有重绛、石榴、山花以及苏方木等。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,它的色彩比较浓重,不及红蓝鲜艳透明。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胭脂的材料。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,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,时称“石榴红裙”,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。山花,与石榴花相仿。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,经过提炼加工,则可为化妆材料。苏方木也名“苏木”,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,但作为染料的历史却很长,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。
五、梳妆奁
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,镜案同妆奁文化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姐妹,也是妆奁文化的重要内涵。镜奁,俗称梳妆箱,旧时宁绍一带也有叫梳头婆。
若要探寻妆奁文化,远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。古代的铜奁、陶奁多呈圆筒形,直壁、有盖。秦汉盛行盛行的奁,一般器腹较深,底有三足,旁有兽衔耳环。古代的铜奁、陶奁既是梳妆用具,同时还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。南宋的红漆剔犀葵瓣式三层套盒,这件漆奁是三层盒子相迭组成,有盖,底部平坦,侧面轮廓呈现六个花瓣形的弧面,造型婉转柔和。古奁在晋、唐后渐渐演化,东晋大家顾恺之在《女史箴图》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妇女,身旁除有四个奁盒外,又多了一具形似蜡台的镜架,铜镜插挂在架顶上。
六、梳妆台
多年前河南郑州宋墓的壁画中曾发现画有镜台。宋《魏武杂物疏》载“镜奁之大者,镜台出魏宫中”。《法书要录》亦记有:“恒书如插花美女,舞笑镜台。”可见镜台在宋时已很普遍。镜奁经明清两代演绎派生出繁多款样,有镜台、镜架、镜箱、镜袋、官皮箱等等,其做工之精,用材之优,前所未有。镜架是古代一种支镜子用的架子,架似交椅状,可将镜斜依,小巧精美,故也有称为交椅式镜架。镜架和镜台大体上相同,但略有差异。镜架中最为典型的是屏风式镜架。提起官皮箱,人多以为乃官府所用皮箱。其实官皮箱并非官用,亦不是皮制,乃是尺半高前有两扇门,里置抽屉数只,上有空盖内藏铜镜支架的木制梳妆箱。
如此丰富多彩的化妆工具,深刻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,是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