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才能对女孩子不害羞?

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,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。其实,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。 在心理学家萨姆·帕特纳姆位于缅因州伯伦瑞克鲍登学院的实验室里,没有配置什么高科技设备。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、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,这就是全部的实验道具。但他所进行的研究却决非如此简单。一些孩子会被带到实验室来游戏,而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。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,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也颇感兴趣,当一位工作人员戴起化装面具时,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;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;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。 孩子们的不同反应正是帕特纳姆希望看到的。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安于现状,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;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,有人勇往直前,也有人最终退缩。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。许多科学家都相信,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。 【正常反应】 目光四处游移、耸肩、坐立不安,这些都是人害羞时的典型表现。对害羞的人而言,这种感受是痛苦的,是不想再次经历却又无法回避的,同时又是难以解释的。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,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。其实,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·加德纳教授说“它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。” 尽管如此,科学家们依旧热衷于对这一现象的研究。有些人更容易害羞,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种不同?这是一个问题吗?如果是的话,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它呢?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,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以及基因测试,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一些疑问。他们发现,羞怯是一种复杂的,从一定角度来说,还是有益的心理行为。 许多因素都会使人害羞,然而单纯的性格内向并非原因之一。如果你周五晚上更乐于待在家中读一本好书,而不是去参加热闹的聚会,这并不说明你是个害羞的人。除非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聚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感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·卡甘认为:“较之一般的紧张与不安,人们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的羞怯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。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,但性格内向的人却未必都会害羞。” 尽管有了这样的定义限制,我们周围还是有许多害羞的人。卡甘说,即便不去考虑那些拒绝承认自己情况的人,社会中的害羞人群比例依旧达到了30%这一惊人数字。人们之所以容易情绪紧张有诸多原因。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,困惑与烦恼也是成因之一。 今年年初,意大利米兰圣巴法利大学的马可·拜特格里教授公布了对49名小学三、四年级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。在调查过程中,他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害羞测试,判定他们的羞怯指数,再向他们出示一组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,其中有喜悦,也有愤怒,还有一些是没有情绪显示的,并让他们说出表情的含义。结果证实,当他们面对愤怒或没有明显情绪的表情图片时,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表现得比较艰难。 此外,根据脑电图记录的大脑活动情况,拜特格里发现,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,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,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跃。他得出结论:社交活动时,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,而害羞的孩子很可能在阅读表情方面存在困难。因为无法依赖这些情绪暗示,所以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,就会变得很警惕很焦虑。“而这种能力正是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。”拜特格里说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·加百利教授也进行了相似的调查,但他研究得更深入。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成年人。实验过程中,他不仅出示表情图片,还会展示一些容易使人产生困扰的场景,比如车祸现场等。他发现,那些害羞的人对此类场景的反应,与其他研究对象相比没有两样。问题的关键似乎依旧在对表情的解读能力上。加百利说:“总体而言,害羞的人并不比一般人更胆小。” 【遗传因素】 对表情感知能力的差异并不是导致害羞的唯一原因,或许遗传因子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在研究过程中,拜特格里收集了那49位研究对象的口水样本,并对他们的DNA进行了分析,试图找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支持自己的论断。结果他发现,害羞孩子的遗传因子中有一到两个异常短的基因复制体,它们控制着大脑中复合胺的运动。而复合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,它掌握着人们的各种情绪变化,如焦虑、沮丧等。 拜特格里并非唯一将遗传因子与羞怯联系在一起的人。虽然遗传因子并非最终的完整答案,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,它在其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·明尼最近才完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关于胆怯与压力的研究,他指出:“一般而言,携带异变短基因的人易于害羞,对压力也更为敏感。” 如果遗传决定了人的羞怯倾向,那么,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?从外部环境开始做起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20多年前,卡甘对一些两岁幼童进行了一次自我压抑程度的测试。因为童年时表现出的退缩与压抑倾向很容易发展为羞怯。当这些研究对象成长到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