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?

几千年以来,历史虽然一直在改写,但是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,甚至也不分地域、年龄,更不分种族、时空。只是在当下,实在是有的太多在脸上涂涂抹抹的化妆工具,那么在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几千年岁月里,中国古人又是如何化妆的呢?经常看一些古装影视剧,其中对于女子妆容并没有过详细介绍,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,会偶然闪过拿着红纸涂抿嘴巴的口红,这一动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时期都模仿过。

抛开古装电视剧固有思维,追溯唇妆起源正是因为这一幕,将人们对于古代姑娘的化妆打扮,定格在了一个极小的认知里。殊不知这种涂抹口红的方式,是古代穷人才会用到的唇妆,早在先秦时期了,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口红,并且在社会当中普及,战国时期宋玉写过一篇《神女赋》,其中有这样一句“眉联捐以娥扬兮,朱唇的其若丹”来赞扬当时妇女的嘴唇之美。今天抛开对古代人化妆的偏见,真正的去了解中国古代妇女是如何化唇妆的?

古代唇妆艺术的传说,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,1983年红山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头像,这尊头像最为亮眼之处,就在于她的唇部涂抹了朱砂,这就说明在这一个时期,古人已经学会了唇部涂朱。不过早期的这种美容活动,历史学家推测,这与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,她们之所以将自己的容颜涂抹的鲜艳亮丽,其实就是为了本能,通过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悦神明。

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行为,人们开始注意到,在装扮自己以后,会获得更多的关注。所以原始人也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去美化自己,比如用红色的花汁来涂抹双唇。而且红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头像并不是一个特例,因为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中,考古学家发现,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头像,它们的口缝中皆留有朱砂痕迹,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,全部都明显涂着鲜艳朱砂。原来早在几千年以前,唇部的化妆艺术就已经产生并且存在了。

古代的“口红”,名为唇脂在当今社会,大家最熟悉的口红,其实在中国古代称之为“唇脂”或者“口脂”,这一称呼在东汉《释名·释首饰》中就已经有记载。虽然通过一些彩陶、头像能够获知早在史前时期,就已经有着制造成装的专用材料,但是因为传世文献记载缺乏,所以考古学家猜测,这一时期,唇妆所使用的染料,大多都来自于植物染料或者是动物染料,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挤出枝叶来涂抹,又或者是用动物血液来涂抹。动物血液对于远古时期的人来说具有宗教意味,被纳入使用范围确实不奇怪。

进入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时期以后,最早制造唇脂的原料为“丹”,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朱砂。只是朱砂只是一种毫无粘性的矿物质,为了将这一种浓烈鲜明的色彩涂抹在唇上,古人在朱砂中加入了矿物腊,又或者是动物油脂,这样一来所产生的唇脂,既有着鲜亮色彩,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,可以轻易并且长时间的附着于唇上。此后,这种唇脂一直备受广大妇女欢迎。

古代的封建社会,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,尤其生在皇家,逃不过以色侍人的命运。所以唇脂得到了大批后宫妃子的拥护,她们在唇脂的使用过程中,早已经想到了给它增添一些香料,来增加唇脂的美观性。北魏《齐民要术》一书中,非常明确的记载了这种带有香味儿的唇脂是如何制作而成的。先要在温热的酒中加入丁香、藿香,借助酒力来保存香料的味道,随后再用棉布过滤掉香料,然后在温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制,熬制的过程中加入朱砂细粉,最后加以青油提色,将这几者搅拌均匀,待到冷却之后,就形成了色泽艳丽的唇脂。

早期的唇脂和现在的管状口红形状有所不同,通过上文口红的制作方法可知,熬制而成的唇脂是糊状的,所以唇脂必须装在特定的容器之中。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批随葬品,这批随葬品中有一个类似于盛放唇脂的小圆盒,虽然这个小圆盒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辨认,但是考古学家通过随葬物品的清单,明确了这个小圆盒的身份。这份物品清单中写道:“小符萎三,盛节、脂、粉”,由此可知随葬品中必然有唇脂。

唇脂的形状,一直在进步这种糊状的唇脂,一直流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。但是到了隋唐,竟然出现了与现代口红十分接近的管状唇脂,它不再是以前的糊状,而是被加工成为了固体的形状。虽然没有出土过这种管状唇脂的文物。唐代的情场浪子元稹在《莺莺传》中提到,书中的男主人公张生在送给崔莺莺礼物的时候,就包括一个“口脂五寸”。唐朝的“五寸”相当于现在的15厘米,这就表明隋唐时期已经有管状唇脂出现。

在文章开头还提到过一个问题,就是用红纸来做唇妆的电视镜头,这一幕确实有写实之处,而且这种涂抹唇妆的简易口红,也是在唐朝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起来。不过它相较于前文中所装在容器里的“唇脂”,制作方法要简单不少。其实就是用红蓝色的花枝将棉纸浸湿,待其自然风干以后,只要蘸取唾液就能够给唇部上色。这种唇妆最大的方法就是方便携带,而且价格低廉,只是因为上妆的时候并不雅观,这种美妆用品,注定只会在底层社会的闺阁女儿家出现。如若是出生于豪门望族,自然有着更加高档的唇脂供她们使用。

唇妆的变化,揭示古人审美潮流自从唇脂在民间广泛使用以后,就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时尚潮流。漫长的岁月中,为了用唇脂来凸显女性的美,不同的朝代都流行着不同的唇妆样式。古代妇女化妆的步骤也不少,一共分为7步:敷铅粉、抹胭脂、画黛眉、贴花钿、点面靥、描斜红、涂唇脂。这化妆的最后一步才是整个妆容的点睛之笔,一个好看的唇妆,既能够提亮气色,又能够修饰嘴形。只是在不同的时代,社会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,为了紧跟潮流契合当下的社会审美,唇妆在各个朝代也发生着改变。

史前时期的唇妆式样无法考究,先秦两汉时期对于女性们并没有那么看重,所以唇妆样式比较单一。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,女性之美也在这个时间段里更加突出,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欣赏关注。值得一提的是,魏晋时期的女性之美或许不一定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,因为在这个时期里玄学盛行,所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有几分玄学化。比如曹植所写的《洛神赋》“丹唇外朗,皓齿内鲜”,这一时期女性的美是无比张扬的,不过更加趋向于自然健康的唇形。

南北朝时期的唇妆,就有一些匪夷所思了,甚至有几分追求病态雕饰。因为这个时期的妇女唇妆,竟然喜好画扇形唇,整个唇形轮廓清晰可见,而且上唇中央的凹陷画得非常明显。这种唇部形状,在南北时期的佛教雕塑,还有一些女性雕塑作品中,都有所体现。发展到隋唐时期,终于退去了病态美,女性开始追求健康自然,雍容华贵的美。翻越唐朝仕女图,最能够感受到“盛唐气象”之美,近日里热播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完美的还原了唐朝女性的面容装扮。

唐代妇女为了打造各种各样的唇形,她们在化妆时,会将自己的整个嘴巴用脂粉涂成白色,这样一来,她们就可以随意的画出各种各样的唇形样式。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就是模样娇小,颜色浓艳的樱桃小嘴,这一特点在唐朝诗人的古诗中多有体现,比如白居易在形容自家家伎嘴型时,就曾写道“樱桃樊素口”。唐朝美人的成型可不止这一种,当时社会还流行一种夸张的花朵形唇状,上唇两瓣花,下唇一瓣花,嘴巴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看到整朵花的形状。

唐朝的唇状可谓是丰富多彩,在宋代《清异录》中有记载,晚唐三十多年的岁月里,女子上装的唇形多达17种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美妆妆容的顶峰时期。只可惜进入宋代,大唐遗留下来的奢靡之美发生了转变,女性不再追求这种过于张扬的美,从宋朝到明朝,妇女的唇妆变化较少,主要以樱桃小口为主。无论是保留下来的宋代彩塑、壁画,亦或者是宋元明的帝后画像,都能看到“小樱唇”这一特点。

清朝到民国时期,唇妆审美开始偏向病态化,她们喜爱将上唇涂的饱满,然而下唇仅在唇部中央点宛如樱桃大小的一点,这种审美更加偏向林黛玉似的病美人风格。尤其是清朝末期保留下来的一些公平后妃的这相片,能够明显的看到这样的唇部装扮,甚至都延续到了民国初年。不过中国古代妇女的唇状一直是变幻多端的,如果仅凭影片中的一个镜头,就去给古人的审美下定义,其实就会完全忽略了历史背后的审美变迁,这一点是不可取的。

(感谢阅读,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)

参考资料:

《中国古代妇女的唇妆》

《聊聊古代的口红和唇妆》